返回第51章 悲歌(1 / 3)  宋士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大宋绍兴四年八月初五,河东路宁化军、汾河之上。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波光粼粼的河面之上,一艘大船正在破浪前行。船上坐满了身穿青衣,头戴方巾的年轻士子,士子大多是男子,但也有几个娇艳的面容夹杂其中。

    这一首近日报纸上所载的散文诗,标题为«我爱这土地»,乃是诗词大家王松所作,王松感慨国破家亡,民族处于危险关头,为激励百姓牺牲、奋起抵抗而作。

    尽管和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从体裁和格式上各不相同,不符格式和音律,没有之乎者也,也没有什么转押韵,但却更加直白易懂,从这些年轻学子嘴里面读出来,也是朗朗上口,悲壮豪迈。

    如今,王松已经成为了大江南北的文坛领袖,各种经典诗词、歌赋、小令,包括学生们读的这种“白话文”诗,频繁见诸于报纸,成为年轻一代喜闻乐见、如痴如醉的热爱。

    推荐下,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可以缓存看书,离线朗读!

    船上的这些年轻学子,正好处于这种热血沸腾的年纪。经过连续几年报纸的熏陶,这些人心目中不但形成了国家民族意识,也开始了反思和探索。

    异族压迫,百姓受苦,正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高涨的年代。两河及燕云之地上千万汉人,随着结社之风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逃离燕云之地,纷纷进入两河。

    即便是那些呆在燕云之地的读书人,也都纷纷起来,暗地里以结社或武装反抗金人。

    “李逊,你说咱们真能找到忠义军吗?”

    士子们聚在一起,高谈阔论,针砭时弊,书生意气,无拘无束。谈到古今往来,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眼前的战局上面。

    “两河大战一触即发,此事天下皆知。曲阳县乃是两军大战的前沿,找到忠义军将士,应该不难。”

    李逊朗声说道,脸上神采飞扬。

    作为这一群读书人的魁首,几年前,的李逊,还是一个鲜衣怒马,锦衣玉食的纨绔膏粱,整日里只知道游手好闲,飞鹰走马。

    自从偶然接触了报纸上的新派思潮,就像船只黑夜中找到了灯塔一样,他整个人的心头,也都有了光亮。

    苦读书籍,练习武艺,人也变的彬彬有礼,谦逊好问。几年的时间下来,他结识了一大群志同好友,也建起了这个所谓的河东学社。

    船上的年轻学子,许多人也都和他以前一样,浑浑噩噩,浑然不知家国为何物。如今众人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成了忧国忧民,志向远大的有为青年。

    “李逊,你说忠义军能击败金人吗?”

    长得有些憨厚、五大三粗的吴之焕开口。他是学社里面有名的勇士,也是一个吃货加搬运工,平时众人出行,苦活累活以他出力最多。

    “事关国战,忠义军必能取胜!”

    李逊坚决地说道:“咱们河东学社前去劳军,肯定能见到忠义军将士,到时候,你就能看到他们的威严了。”

    作为王松和忠义军的忠实拥趸,李逊对着忠义军有着几乎盲从般的信

    心。在他看来,这囤积于边境上的十几万金人,只不过是土鸡瓦犬,在忠义军的冲击之下,定会一击即溃,灰飞烟灭。

    “李逊说的对!”

    长相俊俏,女扮男装的秦曼卿轻声细语,娓娓说道:“忠义军东灭伪齐,西破夏人,中华故土,尽皆归于麾下。有这样的精兵强将,国之虎贲,又何惧金人!”

    众人都是一惊,李逊不由得脱口而出问道:“秦曼卿,你说的可是当真,怎么你以前说过?”

    西夏的战事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报纸上的消息始终没有传入燕云之地,但是边塞上的商人游离于两国之间,交友广泛,不问政治,和当地的官员都颇有交情,自然是近水楼台了。

    看到众人的眼光都扫过来,秦曼卿脸上微微一红,轻声道:“我也是刚刚得到的消息。我爹刚从兴庆府回来,他在西夏王城之地,见到的却都是忠义军的将士,此事又岂会是假!”

    “此乃是天大的好事!”

    李逊兴奋地双手一拍,大声道:“我华夏地灵人杰,英雄辈出,一个小小的西夏,自然是手到擒来。就是眼前的十几万金人,又何足道哉!”

    众人被李逊的情绪所感染,也都是兴奋了起来,一个个七嘴八舌,大声赞叹。

    “诸位同学,忠义军骁勇善战是没错,可是你们发现没有,这宋金边境上,如今甚是奇怪,可以用诡异来形容。”

    另外一名宁化军本地有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