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八章 左右为难的李祘(2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现,主要也是前几代国王对于清帝国始终保持的敌对思想最终破灭、清帝国统治越发巩固的原因。

    李祘之前的几代朝鲜国王都希望清帝国崩溃,希望得到这样的好消息,但是到李祘的爷爷、前代国王英祖时期,这一幻想基本上破灭了,朝鲜国内开始出现主张接受清朝、承认清朝的优越之处的“北学派”。

    到李祘登基掌权之后,北学派的势力有一定的增长,出现了几个代表性人物,主张学习清朝的优越和先进之处。

    李祘本人也基本上承认清帝国对中华的统治,开始主动吸取清朝的优秀之处,并且挪到朝鲜来,增强朝鲜的综合国力。

    不过长期以来浓重的小中华思想和尊周思明思想的浸染使得朝鲜社会上上下下的主流依然对清帝国很不感冒,依然认为清帝国是夷狄之国。

    所以在政治上,朝鲜承认自己是清帝国的藩属国,遵守一切规则,但是文化思想上,朝鲜对清帝国依然怀有深深的敌意。

    这一次清帝国的征兵令是先来的,朝鲜君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也就一边进行军事动员,一边打探消息。

    等具体的消息传来之后,朝鲜君臣那边有点绷不住了。

    驱逐鞑虏,再造中华?

    就算是对清帝国和弘历本人怀有一定程度好感的李祘听了之后,都觉得这句话要是让他的太爷爷、爷爷听到了,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多少年来,朝鲜一直都不愿意承认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始终认为只有汉人政权才是最正统的中华政权,而满清朝廷不是正统的中华政权。

    当初,明朝灭亡一百年之际,因为【胡无百年国运】的谶言甚嚣尘上,恰逢雍正帝对准噶尔战争失败的时候。

    当时盛传准噶尔蒙古要毁灭清朝,朝鲜上上下下都开始做准备要和蒙古人打交道了,甚至都开始派人学习蒙语了。

    但是谶言没有实现,大清依然稳如泰山,甚至还在数十年之后彻底覆灭了准噶尔。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朝鲜内部对于驱逐清政府的希望逐渐破灭,到李祘登位之后,干脆就不宣传这些事情了,任由民间自己怀念,政治层面已经决定完全跟随清朝了。

    只是现在,在这个时刻,驱逐鞑虏再造中华的口号被喊了出来,喊出这个口号的,是兰芳共和国,而这个兰芳共和国,是一个叫赵学宁的汉人建立起来的政权。

    兰芳共和国与朝鲜之间是有贸易往来的,双方之间有粮食贸易和香料贸易,朝鲜官员对于兰芳共和国并不陌生,甚至对于兰芳共和国的一些事情都比较清楚。

    所以对于这个汉人建立的海外国度,朝鲜怀有一定的好感和兴趣。

    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汉人建立的政权居然真的敢于北伐,喊出了那么激动人心的口号,甚至于还取得了比较大的战果,逼得带清都要征召朝鲜的火枪手和炮手助战了。

    根据朝鲜商人们传回来的消息,在他们返程的时候,广东广西和福建三省已经在兰芳的控制之下了,清军在三省惨败。

    大清名将福康安和海兰察被杀死,全军覆没,名臣李侍尧等被俘获、杀死,大量清朝官员被处决,大量汉民割掉了辫子,重新开始蓄发。

    兰芳海军犀利,火力强悍,清军水师不能敌,所以作战处处受限,败得很快,前后一个月的功夫,三省就已经失陷了。

    之后的战局状况大家还不是很清楚,朝鲜王朝已经派人前往广州福建一带打探消息,不过这种情况的发生已经确切的影响到了朝鲜王朝的对外政策。

    对于要不要出兵帮助带清作战的争论,从【驱逐鞑虏再造中华】这句口号传入朝鲜开始,就已经出现了。

    尽管李祘本人具有较强的政治能力,且已经清除了全部的政治敌手,掌控了全部的权力,所以他本人流露出的学习清朝、软化立场的态度也影响了朝鲜朝政的走向。

    可是百年来深厚的社会思潮传统不是那么好应付的。

    主张学习清朝、跟随清朝脚步的北学派无论是在学术范围还是在政治范围,在朝鲜内部都属于边缘分子,哪怕有李祘在某种意义上的扶持,也无法与传统学派、政治势力对抗。

    朝鲜人压根儿就没有真心实意接纳带清做自己的宗主,这是现实。

    所以一听有汉人政权要驱逐满清政权了,朝鲜朝廷内部的那些受小中华思想浸染多年的官员们、学者们集体高潮了。

    他们双眼放光的冲进王宫,强烈要求李祘不能派兵追随清朝作战,而应该和兰芳打配合,驱逐满清朝廷,恢复中华正统。

    从情感上来说,尊奉一个汉人正统王朝为宗主,李祘也挺向往,他也不是很喜欢对一群“蛮夷”称臣,但是问题在于,这世上的很多事情不是讲道理就能解决的,那是要看拳头大小的。

    只要拳头大,蛮夷也能说自己是正统。

    如果拳头不够硬,正统也要被蛮夷看作蛮夷。

    所以别的不说,兰芳目前体现出来的态势和清帝国之间还是有比较大的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