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八章 左右为难的李祘(3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距,他们只攻略成功了三个省,还不能算作成功对清帝国造成了致命威胁。

    对于这一点,当年三藩之乱是有过先例的。

    三藩之乱,吴三桂等人的势力几乎恢复了半壁山河,但最后还是被带清推回去了,复国的愿望成为了镜花水月。

    所以哪怕兰芳真的达到了和带清划江而治的阶段,李祘感觉都不能太乐观,必须要考虑到吴三桂的例子,必须要小心谨慎的面对这场重要的战争。

    谁都不敢保证实力强大的带清就真的能被起自南洋的小国兰芳推翻,老大帝国的威慑力还是很足的,在整个藩属体系内,老大帝国都是威严满满、面子满满。

    谁敢说兰芳就能推翻清政府呢?

    没人敢说。

    就靠着一句【驱逐鞑虏再造中华】,就能解决掉满清朝廷了?

    不行,还是要看拳头。

    拳头不够大,嗓门再响也没有用。

    所以面对臣子们和学者们的呼吁和建议,李祘没有答应,而是谨慎的和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大臣、如郑民始、徐命善、沈焕之、金钟秀等人谈论这件事情。

    对于这件事情,朝鲜朝廷内部也分作两派进行讨论。

    徐命善与郑民始为代表的“时派”政治势力比较赞同李祘的看法,即兰芳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象征了中华正统势力,但是天下大势并不单单看名义,更看实际的力量对比。

    如果因为中华正统的缘故而忽略了军事力量的对比,从而惹怒了清帝,很难说不会遭到清帝国军事力量的打击,届时朝野纷乱、百姓受苦,难道不是他们这些决策者的过错吗?

    而以金钟秀、沈焕之为代表的“僻派”政治势力则坚决反对李祘的想法,坚决反对出兵支持清政府,认为朝鲜是中华正统的藩属国,是小中华,而不是蛮夷之辈的藩属国。

    之前限于中原没有英雄的原因,被迫臣服清帝国,这是权宜之计,而不是真心实意的臣服。

    所以朝鲜才没有去发,没有留那难看到了极点的金钱鼠尾,而是保留了作为中华正统象征的冠服。

    如果出兵帮助清政府去对付兰芳军队,就等于是在帮助蛮夷绞杀正统,亲手扼杀了正统恢复中华的可能性,如果先王知道了,又会怎么看待当今国王呢?

    他们坚决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一时期的朝鲜,“时派”和“僻派”之间产生了相互之间的对立,形成党争局面。

    但是因为李祘自己比较有手腕,所以两派相争的局势比较和缓,一如乾隆时期的清帝国,党争被更高的权力压制住,不能大行其道。

    所谓“时派”,指的是善于灵活变通、比较顺应君主心意的一派。

    所谓“僻派”,指的是顺应天道、天理、圣人道理的一派,不怎么遵循君主的心意。

    李祘的亲信基本上都是“时派”官员,他本人也是靠着“时派”的亲信们扶持才登上王位,但是对于“时派”和“僻派”之间的斗争,他是乐见其成的。

    毕竟两虎相争,才有他这个裁判运作权力的空间,要是大家都一团和气,他这个国王还怎么唯我独尊呢?

    所以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李祘并没有很明显的偏向任何一派,而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权术手腕来控制朝政,使得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都得到了巩固。

    但是在这一次是否出兵的这个关键议题上,李祘游走于两派之间的空隙几乎被堵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