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七章 带清没有工作岗位(3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兰芳的存在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思想的初步解放,使得他们对兰芳政权的好感度激增。

    尽管赵学宁已经不打算恢复实际意义上的科举考试了,但就算没有科举考试,国立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在大家伙儿看来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科举考试。

    只不过不可能考上了国立大学就直接出来当官罢了。

    赵学宁决定把科举考试转变为国立大学的入学考试,让所有通过考试的考生进入国立大学参加三年学业,完成进修之后才能成为预备官员。

    并且因为官员的职责比较重大,所以三年学业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一次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过关之后之后的考生才能得到国家编制。

    但是也不能立刻当官,而要从最基层的小吏开始做起。

    他们最开始只能成为吏员,必须先在基层单位进行工作,积攒经验和实绩,工作成果突出的人才能得到提升,从而获得成为官员的机会。

    这是赵学宁为未来的国家官员定下的一个晋升的通道和规矩。

    事实上,因为行政人才的极度缺乏和目前对于人才的极度渴求,很多早起南洋的学生和最初的国立大学里的学生那都是沾了时代的光,不少人刚刚毕业因为优秀或者情况紧急而火线任职,很快就得到了官员的工作。

    最早一批从国立大学出来的南洋的华人们有很多二十岁出头就开始干县令了,也干的不错,没有闹出什么大乱子。

    对于兰芳来说,对于这批特殊时期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时期内才会发生的特殊情况,等到这个特殊时期度过之后,一切进入正轨,这样的情况也就不复存在了。

    国家人才的选用必须要谨慎,必须要小心,必须要有规矩,不能随意改动,尽管现在有些特殊的需求而不得不“事急从权”,赵学宁也努力构建足够细致合理的规矩,让规矩贯彻上下。

    当初赵学宁在南洋本土进行了教育体制的变更,着力于创造上下联通的教育模式和选拔人才的模式,国家投入资金进行免费教育,培养出来属于国家的人才。

    这个办法在之前是可以办到的。

    因为兰芳当年人少,而钱多,使劲儿砸钱,就是能把一个小规模的教育体系给砸出来,并且起到一定的推动进步的作用。

    但是放到整个华夏大陆这个庞大的目标身上,想要把在南洋本土推动的乡蒙学、县小学、州府中学和国立大学的四级体系办起来,那需要投入的资金可就太庞大了。

    兰芳眼下还要进行诸多生产建设任务,还要拨出军费打仗,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个事情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而且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就目前来说,想要搞这个还是很有些难度的,所以为了完成过渡,赵学宁只能采取应急手段。

    于是他召开临时国务会议,与众人商讨并且通过了一部《临时教育法案》,宣布首先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愿意参加考试的考生的大规模选拔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国立大学参加学习。

    他们将以带清培养出来但是没有工作的失意文人为选拔对象,进行一次或者两次大规模筛选,把这一批带清本来就具备的识字人口的价值榨取干净。

    这一批人将在未来的三年内接受兰芳政权的教育和实习考核,通过最后毕业考试的就会获得编制,成为预备官员,为国家服务。

    这次为了选拔培养更多的行政人才而进行的类似于科举考试中“恩科”的存在。

    所以,这次考试也有安抚人心、拉拢人心的效果与政治象征。

    同时,选拔出来的数万行政人员也能暂时解决掉兰芳眼下的行政危机,能够应急,给兰芳政府进一步完善教育和选拔制度争取时间。

    另外,赵学宁领衔教育部开始设计在控制区以县为单位展开集体教育和选拔的计划。

    根据计划,各县安排人手,拨给资金,用原先清政府设立的县学或者地方私学的校舍作为办学地点,召集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的学龄青少年予以初级教育。

    教育设定三年时间,三年之后举办选拔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国立大学进修三年,然后便是毕业考试,整个加在一起约六年时间。

    利用这六年的时间把一个少年培养成兰芳政府所需要的模样,在他的人生成长的初级阶段,对他进行及时干预,争取将清帝国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使之成为符合兰芳未来发展需求的一员干将。

    培养这样的少年人,并且为此付出一些资源,在赵学宁看来是十分值得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