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五章 他能写书?(1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赵学宁把《共和国》第一册完成之后,也送到带英交给了陆航几本。

    陆航读后十分感慨,以自己的语言能力为赵学宁做了英文和法文的翻译,又专门刊印了三百多册,而后便交给了与自己关系比较不错的几名来自法国、德意志地区的思想家。

    这本兰芳共和国大总统赵学宁的著作经由陆航翻译之后传播开来,很快在欧洲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作为一国领袖而非单纯理论学家的赵学宁就自己的经历完成的关于共和体制的著作,比起普通的思想家、学者更有吸引力,因为这不是空想,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再者说了,一个国家的强势领袖自己著书立说,这在欧洲的确是比较稀罕的事情。

    而且赵学宁此前在整个欧洲的形象其实比较复杂。

    得益于受到兰芳进攻而损失重大利益的尼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大力鼓吹”,不少欧洲人还认为赵学宁是一个嗜血大汉,奸诈狡猾,喜欢杀人,并不是一個传统意义上的文明形象,所以这本书一经传播,很多欧洲人都惊讶不已。

    那香料海域的无冕之王、超级恶霸、东方恶龙居然还会写书?

    还能著书立说?

    他是个文化人?

    他还真懂共和这么新潮的玩意儿?不是装的?

    赵学宁的形象经由这本书的出现而得到了极大的颠覆,一种强烈的反差感冲击着欧洲上流社会,于是这本《共和国》很快便成为诸多启蒙思想家们必然人手一册的著作。

    因为没有公开发行,所以很多人都找有这本书的人借来阅读,然后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这本书很快便成为了整个欧洲思想学术界和上层社会的热门书籍。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经过陆航精心的翻译,赵学宁在这本书里面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已经基本上表达出来了,整体精华也得以展现。

    于是欧洲的上流社会都能知道赵学宁的所思所想。

    他们更是惊讶地发现赵学宁不仅亲身实践了共和主义的理念,采取很多措施来贯彻共和的精神,在兰芳共和国的制度设计上也做了一些安排,更是现身说法讲述了共和政体的优点和缺点。

    在赵学宁看来,共和政体对应的就是君主专制政体。

    他用“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这句中国诗句来形容君主专制政体,认为专制政体最大的死穴就在于皇帝即国家,皇帝的精神状态与个人能力会极大的影响国家的状态好坏。

    有一个好皇帝,那么国家的上限会大大拓展,而有一个无能的庸懦的皇帝,国家衰颓的势头也无人可以阻挡。

    共和政体就是为了修正这种缺陷巨大的政体而被提出,核心理念就是不能允许有人掌握绝对的全部的权力,把国家与他自己合二为一,混淆了国与皇帝的概念。

    真正的共和政体下,不能出现一个人一言决定一个国家全部的事务的情况,不能把一个国家和全体国民的命运交给一个人。

    所谓的分权,其本质应该是为了防止权势过大的人一意孤行把大家都给拖进深渊里,由此设计出精巧的程序,防范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

    然而这种情况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会被一些对于共和精神不是很了解的半吊子给误解,从而导致共和政体成为了杂乱无章、行政低效的代名词。

    赵学宁认为,共和精神的本质是在防止专制的前提下最大可能提升国家办事效率,本质上是为了让国民的生活更幸福、更自由、更有尊严,防止国民的生命、财产、精神受到侵犯和践踏,维护国民的基本权利。

    然而在运转过程中,共和却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为了防止专制而防止专制。

    设计出一大堆国家程序上的流程,让一件简单的事情变得无比繁琐,以此限制权力的行使。

    具体表现为把国家权力分成好几份,交给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机构掌握,设置程序让这些权力互相制衡,互相干扰,以杜绝专制者的出现。

    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重视了程序,却忽略了人的本性与权力的排他性。

    赵学宁在讨论如何防止专制者出现并且执政的篇章中描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专制政体中,在皇帝之下会出现若干政治派别,彼此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争斗,称之为党争,但是在共和政体中,围绕着被分成几份的权力,也会产生不同的权力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争斗。

    权力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就算被分成了几份,它也会想方设法重归完全体,你搞三权分立,三权必然斗争,必然要决出一个胜负来。

    和平时期,司法和立法可能占上风,战争时期,行政能压倒一切。

    无论是哪一方,一旦占了上风,必然想方设法侵占其他两方,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掌握权力的人会不自然的成为权力的奴隶,为权力的完全体而奔走,直到彻底失去自己的本心,坠入深渊。

    与其想方设法试图分割权力,倒不如好好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