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五章 他能写书?(2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想想怎么把权力分开之后不让它轻易控制掌握权力的人步入深渊,否则极有可能出现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情况。

    这些只是赵学宁在这本书里所讲述的一个小部分。

    整本《共和国》第一册里,赵学宁讲了很多后来才会发生的事情,他把这些事情当作他自己的预判,对共和体制和自由民主进行了探讨。

    甚至于他还很有“前瞻性”的提到了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认为大众媒体传播的发展会引发一种全新的暴政,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

    共和国需要谨慎地对待大众媒体,不能让大众媒体没有监督社会政治的权力,也不能让大众媒体成为个别人或者利益集团兴风作浪的喉舌。

    他特意提出,在一个共和体制的国家里,一旦出现一个大规模的传媒集团掌握了大量的讯息传播渠道,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他还引用了大众传播学的原理和《乌合之众》的一些看法,认为在专制国家里,皇帝和国王会想方设法的愚弄民众,然而在推翻帝制之后,掌权者通过大众传媒,一样可以实现愚弄民众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这本书里,赵学宁的核心思想就是共和体制是终结专制的利刃,可是持有利刃者稍有疏忽,就会让这把利刃反过来捅入自己的胸膛。

    皇帝和国王在专制国家里能做到的事情,在新建立的国家里面一样会出现,只不过方式更加新颖,更让人猝不及防、不易发觉。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所以共和之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艰难险阻的,且没有完美的模板可以套用。

    可即使如此,也必须要推翻没有人权、尊严和自由可讲的专制,专制的存在,是对人的精神最大的摧残,会让人类文明无法前进,即使前进的道路满是荆棘,人类也必须要前进。

    最后,赵学宁在第一册的末尾喊出了自己的口号。

    前进!共和国!

    这本书到此完结,然而看书的人却远远没有觉得这本书到了该完结的时候,甚至看完之后都很难从这本书里挣脱出来,纷纷感觉这本书很有些味道,值得一而再再二三的反复诵读。

    因为在这本书里,赵学宁的确讲了很多只有他自己才能确定的干货,就这个时代的人们看来,是有很强的冲击力的。

    其中一条,就是对三权分立的质疑。

    曾几何时,当孟德斯鸠那本《论法的精神》正式发行的时候,整个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都被这本书折服。

    对封建统治十分不满的人们阅读着孟德斯鸠的精妙论断,畅想着在三权分立体制下他们可以自由的呼吸、生活的美好日常。

    孟德斯鸠在那本书里提到了凡是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个论点,并进而产生了用分权制度来制衡权力的想法,奠定了启蒙时代的思想潮流,深刻影响到了未来的世界。

    当时的法国人有很多都认同共和体制与三权分立的精神,思想家们和进步学者热烈的讨论着在法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的想法。

    而赵学宁所著的《共和国》,在基本定义上同样认可了孟德斯鸠所提出的“一切拥有权力者,皆会滥权”的说法,但是他同时进一步的提出以三权分立为代表的分权制度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论点。

    因为他自己作为兰芳共和国的大总统,进行过一些设想和尝试,但是他很快发现依靠权力对权力进行制约是一种天真的设想。

    在这个篇章里,赵学宁描述了清朝之前的中国古代王朝在这方面的努力,表示除了清朝之前的王朝都有过类似的分权和相互制约的制度设计。

    比如隋唐时期的三省制度,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互相制约。

    还有宋朝那繁琐到了极致的分权、防止擅权的制度。

    以及明朝中后期逐渐抬头的内阁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权制约的精神。

    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失败的,这些制度运行的结果就是无一例外的证明了指望依靠制度设计来防止擅权专权是行不通的。

    权力有天然的排他性,就算被分成几份,也会想方设法重归完全,而不是长久维持互相制衡的局面,就算用制度强行确立三权分立,也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某一个权力压过其他两个权力的情况,这是不可避免的。

    借由这个观点,赵学宁进一步在《共和国》里面讲述了自己对美国的看法。

    他的看法和欧洲目前的主流观点不一样,他认为美国建立分权体制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持新生国家的存续和统治阶层的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贯彻落实启蒙精神。

    这一目的有两个诱因,一个是带英的外部威胁,一个是以谢司起义为代表的美国农民起义所带来的内部威慑。

    赵学宁着重讲述了谢司起义的前因后果,对美国地方政府违背诺言、肆意操控政局以侵吞民众财产的恶行进行了严厉批评,并由此引申到了美国确立联邦体制的底层逻辑。

    为了对抗带英的威胁,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