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一章 如何堵漏(3 / 3)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拒绝摊派的行商,后被朝廷压下不表

    胡雨霖当然知道,左季皋为什么会对这些拒缴摊派的商人如此的痛恨。

    早在西征之始,左季皋便提出中土可以仿行外国“贷兵饷于众商”的作法。“税项归款,商情乐从,事办易集”,但现实却无情的击碎了他的想法。西征军所驻当地商人们心存疑惧,根本不买他的帐,左季皋拟向当地商人议借款200万两以佐军需,结果众商最后只肯借银80万两,连一半都不到,且“心尚犹豫,未能释然”。左季皋对此怒不可遏。干脆便开始了硬性摊派,对抗拒不从的商人进行严惩。一时间陕甘等西征军过往省份鸡飞狗跳,商民对此敢怒不敢言。

    作为左季皋的钱袋子。胡雨霖当然了解左季皋的脾性。

    对于拒绝摊派的商民如此,左季皋一旦知道自己为了贪图日本政府给出的高利挪用了西征协饷,会如何对待自己,胡雨霖已然不敢再想下去了。

    胡雨霖拼命的让自己镇定下来,他知道,自己现在要做的,就是怎么尽快的将这笔600万两西征协饷的窟窿给堵上。

    只要堵上了窟窿,左季皋那里有了交待,不但不会找他的麻烦。而他要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左季皋还会想方设法帮他摆平!

    想到这里。胡雨霖的心渐渐的安定下来。

    可是,要怎么才能堵上这个大窟窿呢?

    600万两白银。对他胡大财神来说,不能说是天文数字,但也是一笔极大的数目啊!

    自己的总资产,其实是远远超过这个数目的,但自己的主业是钱庄票号,阜康钱庄的大部分资金现在都用于放贷,只有少数资金用于购货,急切之间,是抽不回这么多的资金的!

    哪里可以搞到钱呢?

    胡雨霖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了主意。

    那就是生丝生意上的钱。

    想到自己当初做出的囤积生丝以拉高价格牟取暴利的决定,他不由得暗暗庆幸。

    生丝、茶叶和瓷器,一直是大乾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也是中土商人经商获利的主要生意。其中生丝最为重要。上海开埠后,中土和外国的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转移移到上海。韶光二十五年,由上海出口的生丝为5000余包。到了彤郅九年,由上海出口的生丝已达近60000余包。从彤郅九年开始,全国生丝出口贸易约有三分之二,经由上海港向外国输出。一时旗昌、怡和、天祥等知名大洋行,纷纷落户上海,从事蚕丝和茶叶的出口贸易。但自圣平天国之乱后,因为战乱祸及,生丝和茶叶的生产大受影响,中土商民生丝和茶叶的对外贸易额度也大大的下降,来中土购买生丝的外国商人甚至都抱怨中土的生丝产量越来越小,让他们无处可买。由于生丝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生丝的价格也开始上涨,农民见有利可图,便纷纷开始从事生丝生产,但远未恢复到圣平天国之乱前的规模(在这一时期,日本恰恰抓住商机,极力扩大生丝的生产,在国际市场上获利颇丰,使日本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明治维新的重要成就之一。作者注),胡雨霖便是抓住了这个机会,一方面放贷给愿意从事生丝生产的丝农,一方面出资大量囤积生丝,准备在将来高价卖出,获取暴利。

    到现在为止,胡雨霖在生丝上面已经投入了470万两白银的资金,共计买入生丝11000包,按现在的价格全部抛出的话,获利当在50万两左右,也就是本利一起可以达到520万两。

    这样再从别处凑80万两银子的话,就可以堵上这个大窟窿了……

    想到堵窟窿有了眉目,胡雨霖长出了一口气。

    可是,要上哪里去凑这80万两银子呢?

    又想了一会儿,胡雨霖还是不得要领,不由得叹了口气。

    要在往常,80万两银子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是现在,却足以憋倒他这个胡大财神。

    想来想去,他知道,这笔钱,自己只能靠借了。

    要找谁借呢?

    由于为左季皋佐办西征军需,他胡雨霖因为左季皋搞的那些个“硬性摊派”的关系,得罪了不少中土商界的人,他现在如果开口向人借钱的话,保不齐会受人白眼不说,弄不好还会给人落井下石!

    更为可怕的是,他胡雨霖一旦开了金口向别人借钱,消息一旦传出,肯定会有人把他和左季皋之间的交易联系起来,一旦有人鼓动言官参奏,要查他胡雨霖的帐,麻烦可就更大了!(未完待续)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