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八十八章 武汉沦陷(2 / 3)  抗日保安团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天天找他诉苦。见程政委又提到运动战,郑卫国就苦笑道:“那也得有弹药才运动得起来啊!没弹药还运动个屁,当流寇还差不多。”

    程政委没想到后勤紧张到这种程度,惊讶地说:“不是可以复装子弹吗?”

    郑卫国遗憾地说:“产量不高,质量也不好!只能供部队训练用。”

    复装子弹其实不难。难就难在质量上。起初,兵工厂第一批复装子弹出来大家都很高兴。但是打靶测试时发现大多数复装弹都打不上靶,即便上了靶也是横弹。当时条件有限,这些问题弹也得用,结果发放到部队暴露的问题更多。

    当时战士们就开玩笑说这个复装弹有两个大毛病,一是神经病,脑袋有问题,摇头翻筋斗,打不上靶;二是屁股有问题。漏烟放屁,喷火伤人。这还不算,什么弹头破裂、哑火甚至炸膛,简直一身都是毛病。

    后来通过不断改进工艺,比如将弹头尾部改成船形,使弹头整体成流行形。又在弹壳底部扩刀,使底窝直径和底火台高低保持一致。从而解决了底火漏烟等问题。

    经过这一翻艰辛努力之后,质量是上来了,但整体上还是没法跟原装弹相比。而且产能也迟迟提不上来,因为中间有几个步骤,比如退火、修正底火台都要手工熟练才行,而培养一个熟练工又需要很长时间。

    程政委一听。不禁有些着急,说:“这可怎么办呢?”

    郑卫国无奈地说:“只能等德国人来了,我就不相信小胡子对油田不上心。”正说着门外突然传来脚步声,两人忙住口不言向外看去。

    “总座!”说曹操曹操到,装备部长于老根儿和副部队吕战突然联袂赶来。见程政委也在,忙打招呼说:“哟。程副司令也在呢!”

    程政委挥了挥手上的文件,笑道:“嗯,又歼灭了鬼子几个小队,给部队报功呢!”又打趣道:“什么事情劳动你们装备部两位部长一起上门?该不会又是找司令员哭穷的吧!”

    于老根儿摆摆手,兴奋说:“嘿,哭穷的日子是一去不回头了,俺和吕副部长是来给报喜的!”

    郑卫国奇道:“哦?难道是兵工厂的产能有了重大突破?”

    于老根儿捻了捻手,笑道:“嘿嘿,什么都瞒不过总司令。俺们兵工厂在复装子弹时,琢磨出了一条新路子。小吕,具体的你给总座汇报汇报。”

    吕战忙解释说:“总座,程副司令,是这样的。兵工厂一名工人在复装子弹时意外地发现美式子弹的底火与欧式子弹有很大区别,美式子弹复装相当方便,而且对弹壳的损伤小。兵工厂就采用了这种新式复装弹,产能果然大大提高。”

    原来,随着金属定装弹药的广泛流行,底火也出现了两种类型:博克赛(boxer)底火和伯尔丹(berdan)底火。伯尔丹底火就是中国常见的类型,其底火砧座是跟子弹药筒连在一起的,整体锻压,生产成本低,但复装时就麻烦了。如果不小心弄坏砧座,子弹壳就报废了。

    博克赛底火主要流于美国,因为美国人喜欢diy复装。这种底火的砧座是独立的,生产时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是复装时就非常方便,直接换一个底火就行了。其实博克赛底火很早就出现了,而且生产也很简单,但是敌后兵工厂太落后,历史上一直到46年接触美式子弹时才掌握这种“新技术”。要不是冯锟从天津搞了一些美式步枪,说不定兵工厂啥时候才会开这一窍。

    郑卫国一拍脑袋,这个技术事实上他也知道啊,竟然一直没想起来。于是忙问道:“那改成博克赛底火之后每天能复装多少子弹?”

    吕战回答说:“原料充足的情况下,每天可以复装十万发!”又解释说:“如果想要扩大产量,只要增加一个复装车间就行!”

    郑卫国当即说:“嗯,这个我批准了,等下你们到后勤部领经费,争取做到每天复装100万发上!一个复装车间不够就多开个几个车间。还有,那名发现博克赛底火的工人要重奖。嗯,就按兵工厂的特别贡献奖予以奖励。”

    吕战点点头说:“是,总座!”又有些为难地说:“总座,您定的那个日产100万发的标准太高了。我们兵工厂位置太偏远,后勤供给非常困难,养不活太多的工人。而且新招募的工人太多也容易使兵工厂暴露。”

    程政委想了一下,问道:“这种复装法在工艺上有难度吗?需不需要大机器?”

    吕战摇头说:“这倒不难。有机器更方便,没机器手工复装也成。我们兵工厂的熟练工。一天能复装几千发子弹。”

    程政委以前没接触过军工,惊讶地说:“这么快?”

    吕战解释说:“弹壳、底火、装药、弹头都是做好的,工人只要组装就行,每人负责一道工序,所以速度非常快!”

    程政委转过身来,对郑卫国说:“司令员,我有一个建议,以后复装子弹就不要放在冀西了。一是物资转运麻烦,二来也容易暴露兵工厂的位置。不如直接放在咱们冀中,也便于部队及时补充。”

    之前由于担心冀中的安全问题,兵工厂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