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八十八章 武汉沦陷(3 / 3)  抗日保安团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直没敢迁过来。仅有的几个修械所也只能对武器进行一些简单地维修。

    郑卫国点点头说:“嗯,老程你说得对,早就该这样了!除了复装子弹以外,像手榴弹、简易地雷都要转移到冀中来。比较麻烦的。像炮弹生产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由冀西生产出零部件,再运到冀中来组装。”

    几个人正讨论得起劲,周参谋长突然匆匆赶来,一脸遗憾地说:“总座,诸位。武汉沦陷了!”

    众人闻言一愣,半晌没说出话来。

    转眼间到了十一月下旬,武汉到底还是沦陷了。从6月11日夜波田支队趁雨夜突袭安庆开始,到11月27日新编成的台湾旅团开进武汉结束,中国军队整整抗击了五个半月。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四省。在长江南北两岸共计爆发战斗数百次,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

    让郑卫国感到欣慰的是。由于他的出现国军比历史上多撑了一个月,多消灭了至少两万日军。尽管这在长达十四年,死伤数千万的抗战中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毕竟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日本取得了会战的胜利,但是他们的战略目的——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计划却失败了。国民政府丧师失地、损失巨大,但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撤到重庆继续抗战。战争还得继续,这让损耗巨大的日本非常恼火。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日本几乎抽空了全国的物资储备。据日军战史记载,“七七”事变时日本“储备的黄金,包括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全部只不过十三亿五千万日元”。为了维持侵华战争,“昭和十二年(1937年)从海外输入的军需物资总额达到九亿六千万日元”。到翌年的6月,为了进行武汉会战,“连学校教练用的步枪都被收回”。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曾哀叹道:“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

    发动战争之初日军狂妄地宣称要“一举解决中国事变”,现在却被拖进了战争的泥淖,胜利遥遥无期。极力主战的日本首相近卫文磨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提出了著名的“近卫三原则”,即“亲善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把对国民党政府打击为主的策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以“共同防共”,“建设东亚新秩序”等口号向国民党诱降。

    与此同时,日军又将主要作战对象调整为敌后根据地。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这一政策的调整使得敌后根据地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当然,这个压力根据地军民们暂时还感受不到,而是直接压在郑卫国等人的心头。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心里沉甸甸,甚至有些喘不过气来。

    郑卫国看了于老根儿和吕战一样,说:“情况你们都知道了,复装子弹的事情一定要抓紧。不光是子弹、手榴弹、地雷、炮弹都要跟上。”

    程政委也说道:“还有迫击炮,造一批运一批,尽快送到根据地来!”

    郑卫国点点头表示同意,又催促道:“缴获的火炮要尽一切可能修复,争取全都派上用场。日式火炮的炮架改造也要加快,争取在下一次战斗之前部换上新炮架。”

    前文曾提到过,日式火炮的炮架非常落后,基本上还是一战水平。哪怕是改进的炮架也是问题多多,后来日本为了节约成本干脆连改进炮架都不生产了,直接造老式的单体炮架。冀中火炮数量不多,当然要精益求精。相对而言,成本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只要能有所改进,往往就会不惜代价去搞。

    周参谋长也叮嘱了一句,说:“前面几次战斗表明,日军的掷弹筒对我军散兵和机枪的威胁非常大。我军的掷弹手不熟练,枪榴弹数量少,型号又混乱,难以压制日军。你们必须尽快定型生产,以便早日满足部队的需要。”

    程政委又说:“压制掷弹筒光有枪榴弹也不行,还得上六零迫击炮。这个产能一定要提上去,争取让各个连队都装备两到三门。”

    见几位长官层层加码,于老根儿和吕战不由地相视苦笑。原本是来报喜的,现在到好,变成找麻烦的了。郑卫国他们只顾军队需要,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最后自己也意识到难以完成,都忍不住尴尬地笑了起来。

    郑卫国建议说:“这样吧,还是请参谋部统一列一个计划表。捡咱们最紧缺、最有用的装备生产,我看日军很快就要发起新的大扫荡了,争取早点完成后勤补给。”

    众人点头表示同意,然后各自散去。只有周参谋长故意落在最后,见四下无人,低声道:“总座,德国密使到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ps:非常感谢孤寂的脚印打赏,山人无以为报,继续码字,明天争取早点儿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