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三十六章 多田骏的三板斧(2 / 3)  抗日保安团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液』的玻璃瓶里做战利品在日本展示。

    为夺取无头遗体,刘桂五的夫人亲自率部返回,与日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在混战中,刘夫人单枪匹马出敌不意冲入阵地,镫里藏身奔到遗体旁,突然俯身把刘桂五抢上马身,在战火与血泊中夺回了丈夫遗体。

    刘桂五无头遗体运到了西安。用假头和遗体合葬,西安各界成立刘桂五将军治丧筹备处。国共两党共同公祭这位为国殉难的烈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被他捉住的常凯申委员长还着人送来一副挽联:绝塞扫犯夷,百万雄师奋越石;大风思猛士,九边毅魂拟睢阳。

    黄油干子战斗后,骑六师几乎全部打光。不过马占山司令并没有因此颓废,而是很快重新振作起来。随后,他又招抚伪军刘盛五部,编为暂编骑兵第二旅,韩宇春部编为暂编骑兵第三旅。慕新亚部编为新编骑兵第九师。白玉昆部编为独立骑兵第一团,并将刘金山的先遣支队编为骑兵第二团。

    本来何柱国还将骑十团王照堃部送给他重建了骑六师的,但在这个时空里,何柱国为了同郑卫国搞好关系。把骑十团归建骑四师了。这样一来。东北挺进军竟然成了一支全部由“反正伪军”组成的部队。虽说不能歧视这些“回头浪子”。不过总让人感到有些怪怪的。

    在38年冬的包头战役中,东北挺进军也参战了。马占山司令又发挥善于“策反伪军”的本领,收编了反正伪西北自治军第四师夏军川部。开始编为游击第二支队,后改编为1个团。伪蒙军杨兴华部也在随后反正,被编为一个团。军政部见东北挺进军配合得力,就将该改隶第八战区。

    不过在此战役中,挺进军的伤亡也比较大。好在德国提供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到来,郑卫国又给挺进军支援了一大批枪枝弹『药』。马司令借机将部队拉到陕西府谷哈拉寨整训,并将部队统一编成新编骑兵第五、第六师。[]抗日保安团436

    这就是骑二军和挺进军的现状,一共有三个骑兵师,两个骑炮营。骑炮营都是郑卫国提供的火炮,由两个山炮连和一个战防炮连组成。另外,各师还有小炮连,各装备四门苏罗通20毫米高炮。

    反观日军,不仅出动了两个战车联队,还有第26师团主力,以及正在增援途中的第32师团。再加上空中优势,形势确实不容乐观。

    蔡文治处长对情报有些怀疑,惊讶地说:“总座,参座,第32师团增援包头的消息确认了吗?”

    周参谋长点点头,说:“嗯,已经核实过了,确认无误。而且日军还抽调了大量炮兵,具体番号待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至少有一个105毫米加农炮联队,一个150毫米榴弹炮大队,还有一个240毫米攻城炮大队。此外,第26师团也得到了加强,华北方面军给其临时配属了独立迫击炮第5大队。”

    蔡文治一听,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一脸震惊地说道:“这么说,小鬼子至少把整个方面军二分之一强的重炮都调到包头方向去了?”

    按日军的习惯,野战重炮分为两种,即野战重炮兵旅团(下辖两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和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野战重炮兵旅团一般是承担火力压制任务,每个联队装备16门105毫米,用来压制敌方的火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则承提火力支援任务,也就是以轰击敌军步兵阵地为主,装备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攻城炮大队之前讲过,就是四门240毫米重榴弹炮,整体『性』能落后,但威力奇大。

    华北方面军现在仅有一个野战重炮兵旅团,即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旅团长是木谷资俊少将。下辖两个联队,分别是野战重炮兵第5联队,联队长池田凌吉大佐;野战重炮兵第6联队,联队长松下金雄大佐。此外,还有一个独立野战重炮兵第8联队,联队长金冈峤大佐。

    这几个联队在兰封会战,被常凯申以水代兵,淹得很惨,大部分重装备都遗失了。不过日本当时正好要组建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恰好有不少重炮,于是很快得以重建。本来一直在豫东和苏北提防**反扑,直到冀中方面进攻平汉线之后才陆续抵达华北。特别是在石家庄等地,就像一把刀子架在脖子上一样,一直是郑胡子心头一根刺。没想到这回日军竟然舍得一口气拿出一半投向包头战场,看来确实是势在必得了。

    郑卫国点头说:“不错!现在就看是日军增援部队先到。还是我方援军先到了。参谋长,你再查查,看傅长官的主力到了哪里?”

    周参谋长忙去跟第35军联络,很快回来报告道:“总座,我跟傅长官联系了一下,傅长官说新32师白天急行军五十公里,在乌拉特前旗休整两小时后又连夜急行,目前正在乌拉山一带。新31师去了乌拉特中旗(临近外蒙)搬运物资,一两之内恐怕很难返回,所以傅长官希望我们能想办法支援。否则包头不保!”

    郑卫国眉头微皱。说:“看来包头守军至少独力撑过一个白天。”

    红军长征时,红四团昼夜急行一百二十公里,飞夺泸定桥。但这是少数精锐部队才能做到的事。靠两条腿机动的部队,一天强行军五十公里就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