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章 府兵制(2 / 3)  重生三国之君临天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才想在北方立足,必须建立庞大的骑兵队,而战马是建立骑兵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想要足够的战马,就必须建立牧场。现在胡才的骁骑营只有两千人,但战马除了骁骑营外还剩下三千匹,这三千匹战马胡才本来想扩充骑兵的,但是后来想一想,还不如建立一个牧场,毕竟这三千匹战马大部分是豪门世家的,这里面的战马以母马居多。

    至于扩充骁骑营,只能等董卓的那一万匹战马,虽然董卓的部下大部分是西凉人,但家人在河东安邑的也不少,所以胡才就不相信董卓会舍不得那一万匹战马。

    至于重点巡视农庄、牧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军幕府“府兵制”在河东的强制实施,意义非同寻常,但是胡才敏锐的察觉,“府兵制”其实最终取决于另外一项不大被河东民众所关注的大事——即“雇工农庄(牧场)”的逐步推行。推行“雇工农庄”能够取得多大的成效,就将决定佥兵令最终能够取得多大的成效。

    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制创立以后,规定三年一拣点以补充缺额,其服役期限为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服役期间,府兵本身免除课役。

    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所有的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由军幕府供应。

    军府所在有地团,兵士不能随便迁徙出界;平时务农,农闲练武,主要负责补充到虎贲军等主力军团。

    当然,军府调遣时必须持军幕府所下鱼符,经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这样,将帅就不能拥兵自重

    除了虎贲军等正规军外,府兵制就是白波军以后的后备兵,现在白波军占领的平阳、襄陵、杨县、临汾、闻喜、解县、东恒、安邑十城,建折冲府十座,

    这十座折冲府以各县人口而定,人数不一,不过这十座折冲府加起来有两万多了,一旦爆发大战,这两万多人可以变成正规军,白波军的兵马可以达到六万人。

    四万正规军,两万折冲府兵卒,虽然兵马不多,但也可以应付朝廷的麻烦。

    折冲府其在军事上最大的好处,就是将来补充给主力军团的兵卒,都经过了相当程度的军事训练,容易迅速形成整体战斗力,即使整补人数稍多一些,对主力军团战斗力的影响也比较小,同时折冲府还可以作为守备部队,du li进行防御作战,又可以配合主力军团作战,比如作为运输辎重部队,作为袭扰偏师等,这样一个制度自然堪称“完美”。

    但是胡才还是看到了它的缺陷——

    现在白波军名下的各主力军团,其士兵虽然大部分是流民,来源各异,但军幕府对这些主力军团士兵都是全额足数发放粮饷,衣甲兵器亦由幕府承担,待遇远超过大汉帝国京军和边军中的募兵。

    而军幕府所谓的折冲府,其实是相对有偿的一种强制徭役,虽不同于大汉帝国传统的无偿强制徭役,而且相对于军幕府主力军团来说,要节省许多军费。但折冲府除了没有饷银外,在费用上明显和大汉帝国的“募兵”相差不远。

    折冲府服役三年,衣食兵器都要由军幕府承担,军幕府仅不需要支付折冲府兵卒的饷银,衣甲兵器则次于主力军团而已。军幕府虽然能够在折冲府这一块,省掉了巨额饷银;在折冲府的衣甲兵器上也可以少花许多银子。但是仍然可以想象得到,军幕府在军费粮秣上的负担是如何的庞大而沉重。

    让胡才担心的是,虽然现在不缺人口,但河东仍然会有许多男丁将被陆续应发入伍,那么河东还能不能够只依赖其他未被应发的人户丁口,就种植出足够多的粮食米面,织造出足够多的丝葛麻棉,放牧出足够多的牛羊骡马,生产出足够多的商货器物,或者通过远行的长途商队,能从其它地方贩运回足够多的粮食、布匹、茶、盐、油、铜铁、马匹、兵器、甲仗、牲畜等民生必须之物呢?

    连五谷不分的儒家孔孟,都说要足食足兵,如果府兵制严重影响到农牧工商诸等生民之业,这府兵制还有长期推行的必要么?

    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能很好解决,这府兵制也只能收一时之效,断然不可能为将来征伐四方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军幕府的财税一旦枯竭或者入不敷出,养着这么大的一支军队,除了象黄巾军那样以战养战,掠于四野之外,还能有其它解决之道么?<以来一力推行的“定额地租”和“雇工农庄”的成效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胡才是无法放心的。尤其那“雇工农庄”最为胡才所看重,他反而对在佃农中推行“定额租”的做法,以为不过是不得已的一种过渡。

    从韩文的秘兵所搜集到的谍报来看,在减少耕作者的情况下,能够在相同的田亩中生产出相对较多的粮食和其它农作物,以获取厚利。

    粮秣就是军队的命脉,只有粮食充足,幕府的“府兵制”才能长期实行下去,而不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胡才所看重的恰恰就是“大农庄”能够减人不减产,甚至能生产出相对更多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

    那么“大田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