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国有二君(1)(3 / 3)  重生三国之君临天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臣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支持,胡才一个人不可能立帝。卢植和董承的职位其实就是胡才的让步。政治就是如此,有失去才有得到。

    当然,在北军和禁军中,胡才也安排了自己的人,不过这做的并不明显。在晋阳还有两个军的虎贲军,对晋阳胡才还是有绝对的控制权。

    同时,少帝的继位,胡才迫不得已取消了军幕府,几年的军幕府终于在这个时候终于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尚书台和大将军府。

    尚书台除了王允,黄琬,杨彪,蔡邕外,张平,石泉也加入尚书台。而卢植,董承加入大将军府。

    一系列事情忙好以后,胡才马上就提出了冀州问题。但是冀州问题怎么解决,尚书台的大臣们争论不休。

    等他再来到尚书台时,尚书台内已经吵成一团了。这些昔ri名震天下的大汉柱石们一个个面红耳赤,互相指责诘难,丝毫不顾自己尊崇的身份,就连六十多岁的蔡邕也是吼声如雷,嗓门格外洪亮。

    胡才站在大帐门口,静静地听着,愁云满面。

    冀州的问题关键还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不解决,冀州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但是大汉的门阀世家太强了,这些门阀世家会心甘情愿的让出手中的土地?

    将心比心,如果是自己,胡才就绝不愿意放弃手中的土地的,但是偏偏他现在需要在这些门阀世家中得到自己的土地。

    从门阀富豪手上抢回土地,真要说起来,很简单,但抢回来之后呢?是不是这些门阀富豪们就不会再买土地了?就不会隐瞒真实田产偷漏赋税了?各级府衙是不是就能秉公办理不再贪赃枉法了?租种土地的百姓是不是就能从此安居乐业,不再抛弃土地流离失所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大汉律就在手上,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但为什么土地兼并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即使在黄巾军如火如荼的攻杀之中,依然有大门阀大富豪变本加厉的购买和掠夺土地?

    有的流民租种门阀富豪的土地,因为门阀富豪们把赋税强加到他们身上,他们辛苦劳作一年,依旧一无所有,这些人抛弃土地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有的流民明明家里有田地也要抛弃?

    从河东,河套这几年的屯田经验来看,土地兼并和吏治**应该是造成百姓抛弃赖以生存的土地的主要原因。但要打击土地兼并和整治吏治**,却不是靠维持大汉律的尊严和权威就能办成的事,这需要严刑峻罚,需要不断完善的国策,需要更多的清廉忠诚的官吏,需要太多太多的东西。

    而这些就是现在朝廷没有的,现在的朝廷刚刚建立,但是朝廷只有王允黄琬这些老臣,却少了中底层的官员,现在这些官员大部分是门阀世家的,所以,如果想解决土地问题,冀州就会内乱。

    就冀州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不是打击土地兼并,因为胡才已经雷厉风行,命令霍平,江政、杨凤、孙亲、王当等人带着军队开始清理土地了,想阻止也来不及了。目前对冀州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大汉律被严格遵守,土地不再被大量兼并,吏治不再**到极致,百姓不再抛弃土地。

    清理土地的规模,打击的对象,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而要保证这次打击土地兼并的成果,并努力维持冀州的稳定,却是一件非常复杂、艰难和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事。

    尚书台的老臣们正是为此事而争吵,为制定和修正国策而争吵。

    王允,黄琬,杨彪,蔡邕这些老臣深谙国事,他们也知道要稳定冀州就要解决流民,要解决流民就要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他们自问没有决心和能力解决这个难题。

    胡才有决心,他利用强悍的武力在很短时间内便开始了打击和治理,但由此而带来的深重危机却足以倾覆冀州。这一点,胡才或许考虑不足,但老臣们却一清二楚。

    老臣们从石泉的嘴里得到这个消息后,毫不犹豫,立即商量解决的办法。

    这几天,随着少帝的继位,晋阳朝廷的建立,王允,卢植等大臣就和胡才商谈改制的事,一谈就是通宵达旦。

    少帝的继位已经不可逆转,有胡才的虎贲军支持,大汉中兴指ri可待,但是想中兴,必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土地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才是众人所想的问题。

    老臣们的目的不是为了阻止胡才打击土地兼并,也不是为了凭借自己的关系说服冀州门阀富豪们主动上缴赋税。他们要帮助胡才处理打击土地兼并之后的诸般难题,同时利用这个难得的契机实施他们酝酿已久的改制。国策的修订需要一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继而要针对其中的利弊进行多次的修正和完善,而冀州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