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九(3 / 6)  日知录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言之也。孟子曰,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仁义岂有二乎?[19]今人谓有圣人之忠恕,有学者之忠恕,非也。尽得忠恕,方是圣人,学者所以学为忠恕。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孟子以为尧舜性之之事,夫子之文章莫大乎春秋。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故胡氏以春秋为圣人性命之文,而子如不言则小子其何述为?

    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者,说者以为期已下之丧皆其臣属,故不服。然制礼之意不但为此,古人有丧不祭。诸侯有山川社稷宗庙之事,不可以旷。故惟服三年而不服期。大夫亦与于其君骏奔在庙之事,但人数多,不至于旷,故但降之而已。此古人重祭之义。后人不知,但以为贵贵而已。[9]正义曰,期之丧达乎大夫,谓旁亲所降在大功者,得为期丧还之大功之服。若天子诸侯旁期之亲则不服也。

    延平先生答问[15]门人朱熹元晦编。曰,夫子之道不离乎日用之间。自其尽己而言则谓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则谓之恕。莫非大道之全体,虽变化万殊于事为之末,而所以贯之者未尝不一也。曾子答门人之问,正是发其心尔。岂有二邪?若以为夫子一以贯之之旨甚精微,非门人所可告,姑以忠恕答之,恐圣贤之心不若是之支也。如孟子言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人皆足以知之。但合内外之道,使之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则非圣人不能尔。朱子又尝作忠恕说,其大指与此略同。按此说甚明,而集注乃谓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是疑忠恕为下学之事,不足以言圣人之道也。然则是二之,非一之也。

    孟子论性,专以其发见乎情者言之。且如见孺子入井亦有不怜者。嘑蹴之食,有笑而受之者。此人情之变也。若反从而善之,吾知其无是人也。

    君子之言非有意于厉也,是曰是,非曰非。孔颖达洪范正义曰,言之决断,若金之斩割。

    达孝者,达于上下,达于幽明。所谓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者也。[10]与达道达德之达同义。

    人伦之大莫过乎君父,而子夏先之以贤贤易色,何也?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也。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吴山在西,上有吴城。[36]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三年,伐魏取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37]吴祖太伯故曰太伯后。是为虞公。后汉郡国志,太阳有吴山,上有虞城。[38]水经注亦作虞城。虞城之书为吴城,犹吴仲之书为虞仲也。杜元凯左氏注,亦曰仲雍支子别封西吴。

    性之一字始见于商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恒即相近之义。相近近于善也,相远远于善也。故夫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34]人之生也直,即孟子所谓性善。

    诚者天之道也,故天下雷行物与无妄,而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品节斯斯之谓礼。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知此者由文矣哉!由文矣哉!记曰,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又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传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而谥法经纬天地曰文学。弟子之学诗书六艺之文,有深浅之不同矣。

    洪范六极六曰弱。郑康成注,愚懦不毅为弱,故子路问强。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罚有罪五刑五用哉?莫非诚也。故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有谓管仲之于子纠未成为君臣者,子纠于齐未成君于仲,与忽则成为君臣矣。狐突之子毛及偃从文公在秦,而曰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33]汉晋以下太子诸王与其臣,皆定君臣之分,盖自古相传如此。若毛偃为重耳之臣,而仲与忽不得为纠之臣,是以成败定君臣也,可乎?又谓桓兄纠弟,此亦强为之说。夫子之意以被发左衽之祸尤重于忘君事雠也。

    求仁而得仁,安之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安之也。使非所安,则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矣。

    竹书纪年,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楚辞天问,覆舟斟鄩何道取之?正此谓也。汉时竹书未出,故孔安国注为陆地行舟,而后人因之。[29]王逸注天问,谓灭斟鄩氏,奄若覆舟,亦以不见竹书而强为之说。

    自古帝王相传之统至秦而大变,然而秦之所以亡,汉之所以兴,则亦不待谶纬而知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此百世可知者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此百世可知者也。

    奥何神哉?如祀灶则迎尸而祭于奥,此即灶之神矣。[11]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注,牖室西南隅所谓奥也。李氏曰,户东而牖西,户不当中而近东,则西南隅所谓也,故谓之奥。而祭祀及尊者常处焉。曲礼,为人子者居不主奥。仲尼燕居,以奥阼并言。是奥本人之所处,祭时乃奉神于此。时人之语,谓媚其召者将顺于朝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