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2章 傻眼的李广(九千字章)(2 / 6)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暂时将大汉将军全部调离皇宫,返回锦衣卫。皇宫卫戍由五城兵马司、各部亲兵、应天府衙役负责。

    他不知道常风是否真的意图谋反。若常风谋反,皇宫的大汉将军全是他的旧部那就不妙了。

    第二道旨意:关闭九门,京城戒严。

    第三道旨意:严令京郊及塘沽全部驻军,不得擅离本营半步。有违令者,以谋反论处。

    第四道旨意:将兴王、常风、石文忠、张永暂押宫中软禁。

    弘治帝不敢把这四个人关到锦衣卫诏狱。诏狱亦是常风的地盘。

    第五道旨意:由李广暂代东厂督公,监管锦衣卫。钱能、牟斌、钱宁、石文义等人,暂停职权。

    暂停职权的这些人,都跟常风关系匪浅。

    弘治帝的这五道旨意,归根结底就一个目的:不管是否真的发生了“兵变”,先稳定住京城局势。

    谋反这种事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是自古以来所有帝王的通例。

    常风被关进了永寿宫一间空房内。

    他焦躁的来回踱步。

    自成化二十二年秋夜的栽赃信事件开始,他办的每一件差事,经历的每一桩官场争斗、宫廷阴谋,主动权都在他自己手中。

    可这一回,他成了阶下之囚,无法自证清白。能做的只有等待!

    “清者自清”四个字,绝不适用于朝堂。

    陕西的王恕去年曾跟他通过一封信。

    信中王恕告诫了常风三句话。

    第一句话:不要低估文官的无耻。

    第二句话:不要低估百姓的愚昧。

    第三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要低估朝堂的残酷。

    栽赃他和兴王“兵变”的人,显然是有备而来。

    常风抬头凝视着头顶的房梁。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

    事已至此,焦躁无用。

    常风冷静下来后,开始分析这场“兵变”。

    栽赃之人,要么目标是兴王,要么目标是我。

    兴王是出了名的闲散藩王,在安陆州尽享安逸。

    他得罪别人,被人假造兵变栽赃的可能性很低。

    幕后黑手真正的目标——很可能是我常风!

    兴王在这场兵变栽赃中,只是一个工具人。只有兴王卷了进来,我常风“兵变”才有合理性。

    常风此刻最大的怀疑对象就是李广!

    且说半日之后。乾清宫。

    弘治帝的五道旨意得到了执行。京城局势已经尽在弘治帝掌控。

    他立即召集内阁三阁老、六部尚书、司礼监萧、李议事。

    弘治帝向众人说明了状况。

    众人皆吃惊不已。

    按理说,常风是李东阳、谢迁的恩人。弘治八年,若不是常风为他们洗脱冤屈,他们别说入阁了,仕途都会戛然而止。

    可如今常风背上了“勾结藩王,调兵谋反”的罪名,李、谢却不帮常风说一句话!

    这是兵变谋反啊!还牵扯到皇上的亲弟弟。我们老哥俩绝对不能卷进去。

    次辅刘健本就跟常风交往不多。亦没有替常风说话。

    大殿内的九名文官中,只有马文升一人为常风作保:“禀皇上。兴王是否图谋不轨,臣不知其中隐情,不敢妄下断言。”

    “但说常风谋反。臣一百个不信。常风对皇上、对朝廷忠心可鉴!”

    “臣愿拿全家人头为常风作保!”

    老马还是仗义的。他虽是文官身份,却是武将性子。

    弘治帝没有开口表态。

    李广阴声阴气的说:“呵,马老部堂不要随便作保。兴王与常风勾结谋反,是证据确凿的事!”

    “有调兵令和石文忠、张永的口供为证!”

    “您若保他,则全家上下的人头断然不保!”

    李广认为自己已经赢得了胜利。

    在他制造的这场混乱里,他成为了东厂的署理提督。厂卫已经归了他。

    谋反案,肯定是要由厂卫去查的。

    刑讯逼供,屈打成招,让这场“兵变”变成板上钉钉的铁案,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李广甚至做好了打算,大行株连、瓜蔓抄。在办案的过程中,扳倒自己想扳倒的所有人。

    就在此时,司礼监掌印萧敬开口了。

    萧敬是个厚道人。他道:“李公公,事情还没查,不要先入为主,给兴王和常风扣上谋反的帽子。”

    转头,萧敬又建议弘治帝:“皇上,老奴认为,应该立即彻查此事。关键是,派谁去查。”

    李广道:“涉及谋反,自然应该由厂卫去查。”

    如今李广是厂卫的东家。他说由厂卫查,等于说:让俺李广去查。

    萧敬心知肚明,若由李广牵头去查常风、兴王。则常风、兴王十死无生。

    萧敬老谋深算,他道:“常风在厂卫树大根深。让厂卫单独查他,不等于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